組織原位雜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即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技術和原位雜交細胞化學技術
原位雜交技術的基本原理
利用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的形成,出現穩定的雙鏈區,形成雜交的雙鏈。
1.兩條核苷酸單鏈片段,在適宜的條件下,通過氫鍵結合,形成DNA-DNA、DNA一RNA或RNA一RNA雙鍵分子
2.應用帶有標記的(有性同位素,如3H、35S、32P,熒光素、生物素、等非性物質)DNA或RNA片段作為核酸探針,與組織切片或細胞內待測核酸(RNA或DNA)片段進行雜交
3.用自顯影等方法予以顯示,在光鏡或電鏡下觀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與定位
用原位雜交術,可在原位研究細胞合成某種多肽或蛋白質的基因表達。
此方法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進一步從分子水來探討細胞的功能表達及其調節機制。已成為當今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手段。
植物組織原位雜交的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制備組織樣品:從植物中取出需要研究的組織樣品,如根、莖、葉等。
2. 固定組織樣品:將組織樣品固定在載玻片上,通常使用或乙醇等化學物質進行固定。
3. 處理組織樣品:對固定的組織樣品進行脫水、透明化、脫脂等處理,以便于DNA探針的穿透和結合。
4. 制備DNA探針:根據需要研究的基因序列,設計并合成DNA探針。DNA探針可以標記熒光染料或性同位素,以便于檢測。
5. 雜交DNA探針:將DNA探針與組織樣品進行雜交,通常需要在高溫下進行,以便于DNA探針與RNA或DNA結合。
6. 檢測雜交信號:通過熒光顯微鏡或計數器等設備,檢測DNA探針與RNA或DNA的結合情況,確定目標基因的表達模式和位置。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在性原位雜交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性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結合的新技術,是以熒光標記取代同位素標記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原位雜交方法。
FISH技術具有許多優點,如非性、高特異性、高靈敏度、快速簡便、可多重染色等。這些特點使得FISH技術在細胞生物學和臨床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用于研究基因表達、基因組變異和染色體異常等。